太史公司马迁赞孔子有言曰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。此言意指,(孔子)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,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。虽然不能达到如此境界,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。司马迁对孔子做出的评价,正是我要对我们学院的马爱萍老师想要说的话。不同的是,司马迁有才能自己写出对仰慕之人的非凡评价,而我却才疏学浅,写不出如此妙言,故引用之。但相同的是,我对马老师钦慕也丝毫不逊色司马迁对孔子的赞美钦佩之情。
马爱萍老师是我们新葡的京集团8814的优秀教师,也是山西省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之一,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。曾在《中国司法》、《新葡的京集团8814学报》等核心期刊或专业论丛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,主编教材二部,出版专著一部。此外还数次获得新葡的京集团8814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。马老师在学术上的造诣不仅于此,其最富有贡献性的成果应当属为其在日本评论社出版的《中国证明责任研究》(日文版)一书。该书是马老师在日本立教大学攻读完博士后,将其研究成果著作所成的,此书以日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证明责任的研究现状,使中国的相关学术研究流传到了日本,为日本研究中国证明责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。除了在学术上的取得丰硕的成果外,马老师在对本科生、研究生授课时同样倾心倾,令人折服。
早在我们大一时就听学长学姐说,马老师带的民事诉讼法课程形象生动、张弛有度、使人受益匪浅,是咱们法学本科生必不可缺席的优秀课程。倘若逃其课,而浸淫于他事,实为大学本科之一大损失。后来到了大二时,我们果真听上了马老师所授之课后,才有感于学长学姐所言不虚。马老师授课时,总是早早就来到教室恭候学生们的到来,其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们学生尤其是我这学委所汗颜。马老师授课时有一个要求,就是让同学们都准备好笔记本,要求同学们记录好其授课的内容,其用意在于训练咱们同学记笔记的能力,而这项能力将来很可能要应用于以后的职业生涯。马老师授课时重视体系的建构和内容的形象化,经常透过案例来解析一个法律概念或者制度,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接触法学实践不多的同学尤为重要。此外,马老师在授课时喜欢将其亲生经历讲授给大家,尤其是其在日本求学时的宝贵经历,通过这些经历,她告诫咱们同学要珍惜当下,勿虚度时光,应树立高远目标,及时奋力前行。马老师授课时常常忘情于课程,进而忘记了课间休息,同学们对此也没任何反感,虽说老师同意同学们有急事可以不经允许出入教室,但也鲜有人为之。久而久之,上马老师的课,就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,课间不休息,有事请提前处理好。在马老师的课堂上,必然座无虚席,经常引得其他班的学生也来聆听。马老师喜欢将门窗紧闭,唯恐其上课时的声音干扰到其他教室的老师或学生,虽是小细节,但也可见老师细心待人的真情。大二的时光已经永远过去了,马老师的课程也结束了,但是其传授于我们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却永存于我们的心中。
马老师教授我们民事诉讼法课程前的一个学期,我们要进行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,经老师和学长学姐的举荐,我们小组有幸请到了马老师担任我们指导教师,因此我跟马老师的接触还是较为多的,在数次的接触中,让我尤为深刻的是老师的严谨和随和,即待人随和,研究严谨,待人随和。我们研究的课题是马老师所擅长的,亦是马老师建议我们所研究的,即律师调解制度研究。虽然马老师比较繁忙,但是仍然数次抽出时间对我们进行细心的指导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学术研究,初步了解了研究的过程,学习到了不少研究方法,相信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。
这一学期,大三的下学期,时隔一年,我再次在选修的证据法课堂上见到马老师,感受到的还是那种亲切,老师的嗓子貌似不太如前了,但还是以洪亮的声音在三尺讲台上传授我们知识。虽所授课程只有数周,但仍不枉我因对马老师的一片深情而选修此课。
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,马老师的德与行是我辈目前难以达之的,但却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所向往的。我们目前所处的盛世,是由很多积极因素积累所催生的,其中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我国教育战线的工作者,他们呕心沥血,勠力同心,默默耕耘于祖国大地之上,才使得东方这边园土上绚丽之鲜花甚多。虽道路险阻、几经苦难,他们却仍能披荆斩棘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始终将其热血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。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依靠这些优秀教育工作者,而我们的马老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最后感谢以马老师为代表的新葡的京集团8814优秀教师们的辛勤付出,愿您们永远幸福安康。
刘学
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营街道南中环东街63号 新葡的京集团8814东山校区 邮编030031 网站: www.xtxzg.com
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 新葡的京集团8814(中国)集团有限公司
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(晋)ICP备05000471号 Webmaster@sxu.edu.cn